笔趣阁 > 职场小说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四百四十章 哪来的订单

  苏城带着五郎和张超,郑重其事的前往发改委。『』

  丁志鹏在发改委的同事,即使级别不高,也属于中国高层的储备干部,苏城如今也难得到这样的机会。

  别的不说,再过20年以后,里面出三五个正部级干部根本不用奇怪,多两个国级领导,也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儿。

  照苏城的想法,以丁志鹏的资历,无论请来几个相好的,估计都是前途远大的骨干,能提前认识一两位,那是再好不过了。

  带着这样的心思,苏城敲开了丁志鹏的办公室。

  “苏城来了。”丁志鹏亲自开门,笑呵呵的道:“秘书去布置会场了,只能我来了。坐,歇歇脚,我们再过去。”

  苏城惊讶于他说的会场一词,苦笑道:“你不会把中船的领导,都给拉过来了吧。”

  “哪能呢,中船的干部有七八位吧。”丁志鹏摇摇手,道:“到地方你就知道了,大家都把后面的事情全给推掉了,准备和你好好谈谈大华船业的模式,看样子,光是大华船厂,就能带动不少的就业岗位啊。”

  丁志鹏说话间,笑容灿烂,与平常的严肃形象判若两人。

  就某方面而言,丁志鹏是看着苏城发展起来的。大华今天的成就,和他五六年前的判断和决定,有着相当的关系。

  因此,就丁志鹏的角度来说,大华的成功。从侧面说明了他的绝佳判断力。丁志鹏因此也愿意看到大华的成功。

  他对苏城的态度,和别人相比。就迥然不同了。

  苏城随意的坐了下来,笑着回道:“船舶产业链的确能够解决很多的就业岗位。不过,这就要看你们的安排了。发改委有要扶持船舶企业的意思?”

  “还在调研阶段,我也想问你,你觉得什么样的扶持,能带来多少的就业岗位?”丁志鹏的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就太艰难了。『』

  苏城想了一会,才迟疑的道:“就短期效益来说。政府补贴,政府采购和‘以旧换新’一类的扶持政策,能带来最直接显著的效果,但政府的成本也将显著提高。长远来说,融资状况、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决定国内船企的根本性问题,虽然我们经常说要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但目前的状况,扩张产能和低价接单,还是中国企业存活的唯一渠道……而且,扩张的产能,也可以解决国内的就业矛盾。”

  丁志鹏本是大致一问,未料到苏城竟给出了近乎精准的答案。不禁眼前一亮。

  尤其是最后一段的产能扩张,和国内专家教授的观点相悖,却更现实而有意义。

  这也是苏城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待90年代的问题,而做出的结论。90年代的中国人,自卑而自豪。他们刚刚买入世界经济浪潮中。刚刚开始赚到钱,但又看着国外的企业莫名眼红。

  国外的企业。做的活少,赚的钱多,接的单少,得到的利润多。

  因此,国人常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然而,以苏城的眼光来看,90年代的中国,哪有什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空间。

  最起码的一点,这个国家有8亿的农民,再没有什么产业结构,是比中国农业的附加值更低的了。

  不想办法将8亿农民中的大部分变成产业工人,这个国家的产业调整就是无根的浮萍。

  甚至,90年代初期考虑农民问题,都属于好高骛远。

  自93年开始的下岗浪潮,将带来5000万人的再就业问题,比德国的适龄工作人口还要多。换言之,就算1993年的中国人开始发奋图强,把德国的所有工作机会都承揽过来,也不过解决了下岗再就业问题而已。

  产业调整什么的,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还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出来。

  用不着苏城说的太细,丁志鹏顺着他的思路,自然而言的想了下去,最后又回过头来,问道:“看来,大华是做好产能扩张的准备了?你觉得,船舶行业能解决多少就业人口?”

  “直接就业,只能说保障目前的中国船企不陷入下岗的旋窝,间接就业的话,相关配套产业……几十万人的规模想来可以吧。『』”苏城保守的做出估计。

  丁志鹏连连点头。

  虽然从表面上看,外国的民选领导人,似乎很重视就业问题,而中国领导人似乎总是在说财政收入,但就本质上来说,两者是异曲同工。

  区别只在于,民选领导面对的是选民,所以要说选民关心的就业问题。中国领导面对的是上级领导,所以要说领导关心的财政收入问题。

  而就历史而言,中国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高层,尤其是政策制订者的艰难议题。早期的上山下乡,就是为了解决青年的就业,如今的下岗政策,也将“再就业”的问题推上了风头浪尖。

  和外国领导人不同的地方是,中国的基层领导对就业本身的关注度并不高,反而是到了丁志鹏的地位,创造岗位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考虑了一会,丁志鹏猛的回过神来,笑了笑,顺手提了一个茶壶,给苏城续上水,说道:“那么多的外国企业想给大华船业做总段工厂,让不少人吃惊啊。大家还在想,大华船业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手段,继续扩张,这么看来,大华是要扩张产能了?”

  “联合扩张产能。对于两万吨以下的船舶,大华准备再做两年就放弃,从今年开始,也会慢慢减少自己制造的总段数量。”苏城说着解释道:“国内有很多2万吨以下的船坞,采用巨型总段造船法以后。能有效减少船坞的占用时间,船舶生产的速度会有一个极大的提高。不过。国内未来几年内,估计都不会兴建太多的大型船坞,大华采用平地造船法,会继续这方面的制造……”

  丁志鹏听的很仔细,理解的道:“咱们这个会议的主题就是大华和中船的联合,这方面,你怎么考虑的?”

  从船舶政策到中船的问题,丁志鹏转换的很是自然。『』

  苏城也自然而然的道:“巨型总段造船法和总段工厂。是我们早就确定要扩散出去的,不过,具体哪个工厂能得到,就要看各自的条件了。平地造船法是大华船业的核心技术,不会予以转让的。”

  “嗯……我赞同你的观点,竞争产生力量。不过,你要注意说法。别被人抓住了把柄。”

  “嗯?”

  “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大华的扩散策略的。”丁志鹏提了一句,就笑笑道:“去了再看吧。”

  苏城颔首。

  五郎多少有些紧张,他一直等到丁志鹏起身,往会议室去的路上,才低声问苏城:“有人不同意咱们大华的策略是怎么回事?”

  苏城淡然道:“有争论再自然不过了,大华是一家私企。用不着循规蹈矩的听某个人怎么说,最终要怎么做,还是我们来决定的。”

  “发改委的领导,要是让咱们更改经营策略,咱们难道还能拒绝?”

  “这种场合。不会有人直接干扰咱们的经营策略的,最多是敲边鼓。让咱们自己领悟罢了。”

  “那咱们要是不领悟?”

  “逆势而行的领导,挺不到后面的。”苏城的声音很小,只有五郎和张超能听到。张超作为职业经理人,已经相当够格了,一些问题自己亦能想到。五郎属于家族成员,数年以来都在经营大华海上运输公司,这家大华系内最弱小和最边缘化的公司,在大的方面,仍然需要不时的提点。

  五郎低着头思考。

  张超了然。发改委是一个政策部门,这里面的官员升职极快,潜力十足,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判断错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哪个发改委的官员若是戮力指导某家私营企业的经营,甚至于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那他的思维模式,肯定是无法帮他走上更高层的。

  这样的官员,苏城即使无视了他,也不会有什么隐患。『』

  丁志鹏到了走廊的尽头,推开了门。

  苏城落后几步,又有意缓了一步,才跟进去。

  “哐哐”。

  里面的人有的站了起来,有的伸着脑袋看,一阵推搡桌椅的声音。

  黑乎乎的几十个人,令不大的会议室分外拥挤。

  苏城脚一点,险些踉跄摔倒。

  怪不得要秘书布置,这里面少说有四十号人!

  丁志鹏所谓的坐一坐,还真是规模庞大。

  苏城一边笑着,一边观察着下方。

  在场的除了中船的孙道孚、荣尚国等8个人以外,剩下的大都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官员。少数几人坐在前面,剩下的围坐成一圈。

  “苏城,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我们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这位是我们产业协调司的马司长……就业与收入分配司的张司长……经济贸易司的黄处长……朱处长……王处长……祁蒙你认识的,如今是国民经济综合司的副司长了。”丁志鹏是副主任,比在场所有人都要高一级以上。不过,坐在前排的官员也各个手握权柄,

  苏城忙忙的握手,有些眼晕的笑道:“没想到这么多人。”

  “你创造的船业结构,让我们这么多人无地自容啊。”丁志鹏再次握手,拍打着他的手背,笑道:“我们的祁司长,分析了大华船业,认为你们能在数年时间里,解决数万人的就业,间接解决数十万个家庭的生活问题。这个报告,在我们发改委内部,引来了很大的震动,这不是,孙总找上了我,然后许多人都要求见见你,是不是有种大熊猫的感觉?”

  下面传来低低的笑声。

  丁志鹏继续介绍道:“这些年轻人,都是我们发改委的课题组成员。『』主要做产业和就业的问题,怎么样。与大华船业很契合吧。”

  “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研究的标本,我也是一只有为的大熊猫了,受宠若惊。”苏城半开着玩笑。

  众人再笑。

  笑声之后,苏城推举到了前面就坐,面对半个圈的发改委官员。

  这些年轻的发改委课题组成员,大都是低级干部,只是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辉。正踩在无限宽广的金光大道上。

  对他们,以前的苏城只有羡慕的份。如今却能淡然处之。

  一个国家,没有优秀的官僚是不行的,但一个国家,只有优秀的官僚更糟糕。

  双方的位置,正说明大华实业踩在正确的时代步点上。

  很快,前排的几个人。开始很随意的聊天似的询问起来,说的内容,与丁志鹏前面说的差不多。苏城尽管收敛了一些,回答的问题还是引来阵阵争论。

  产业化的问题,说了大约半个小时,期间不断的有年轻干部起身询问。

  苏城正襟危坐。回答的相当认真。

  丁志鹏在旁都觉得苏城的表现过于正式,小声的提了一句。

  苏城装作没听见,仍然是极度认真的姿态。

  眼前的年轻干部,可不会永远都是年轻干部,几个苏城听说过名字的人。未来指不定能走到哪一步。第一次的印象,可是相当重要的。

  而年轻干部们。坐在部级领导的身后,心理的感觉又不同。

  能与领导谈笑风生的苏城,面对自己如此认真,心生好感是很自然的。几个人问着问着,问题就超出了船舶工业的范畴,苏城也毫不犹豫的作答。

  这样的做法,除了令人受到尊重,还充分的显示了苏城对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判断。

  自从做了周老的幕僚,苏城多次参与对外政策的研究,也深入的整理过自己所了解的后世信息。

  就算苏城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足够开一场演讲了。

  有意无意间,苏城更是借着一个有关产业的问题,做出预言,道:“就亚洲形势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印度在软件业方面,将持续维持优势。日本的年功序列和目前的公司体制很难持久,而韩国的贸易壁垒将持续增加。亚洲四小龙的风光会在四五年内被打破,他们的产业模式恐怕很难继续下去。此外,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万维网和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发展,不仅会改变世界产业的模式,而且本身将会创造极大的价值。我所说的极大价值,是远超想象的价值,它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产业……”

  对苏城来说,这是一次最具性价比的投资。

  双方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不知过了多久,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觉得话题扯远了,开口笑道:“苏董,对于船舶产业链的问题,你怎么看?”

  他一说话,其他人自然不会继续追问前面的偏门问题。

  苏城避重就轻的笑笑,道:“每出口1万吨的船舶,大概就可以解决100多人的就业,船配产品的本土化率越高,间接解决的就业就越多。大华实业是两条腿走路,但倾向于船舶本身的制造,对于船配产品,我们倾向于外包采购,希望国内的供应商能因此而成长起来。不过,我个人认为,国内企业没有必要全线追逐船舶产业链,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做专做精是比较好的方法,成功的几率比较大,竞争力也比较强……”

  “既然如此,可不可以多留几个总段工厂在国内呢?”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满面红光,借着苏城的话头,道:“听说大华已经批准了8家外国船厂制作总段,这是好事,但对咱们国内的企业,也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吧。虽然说竞争机制是一个好的机制,但国内外的发展并不均衡,给咱们的工厂几年喘息时间,对大华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吧。”

  苏城轻笑两声,道:“陆司长请放心,一旦我们决定了国内的总段工厂,对于有股权的工厂,肯定让保证他们能开工充足的。”

  “这样就最好了。”得到苏城的一个小承诺,陆司长就比较满意了。正如苏城之前猜测的那样,他可不想背上“指手画脚”的名声。

  “苏董,开工充足,是每年多少吨的总段?”荣尚国像是上好了发条的布谷鸟,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是所有船厂中,最不能损失大华订单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得到订单的,因此非常关心这个议题。

  苏城歪着脑袋,笑道:“开工充足,自然是能造多少总段,就要多少总段。”

  荣尚国好险吐出一口“不可能”,转头笑道:“我们江南造船厂,希望能在年内,建造3个总段工厂,按照苏董以前说的规模,总段工厂同时开工2个总段,2个月内完成。那我们今年下半年,就能做到18个总段,总吨位7万吨到10万吨……”

  “没问题。”苏城想也不想的就点头。

  荣尚国愕然,见苏城如此肯定,一咬牙,道:“多的话也不说了,苏董,各位,我在这里做一个保证,只要江南造船厂能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我们保证今年下半年,完成10万吨的总段制造,明年一年,完成最少30万吨的总段制造,造船总吨位突破百万吨!不但不要国家补贴,而且上缴利润!”

  “说的好。”好些人鼓起掌来。

  只有苏城这边,五郎、张超和他的表情都有点怪异。

  荣尚国察言观色,不由问道:“苏董,大华是什么意思。”

  “嗯,对于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我们有一个基础要求。”

  “嗯?”

  苏城摊开手,道:“我们要求,凡是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今年下半年要完成30万吨的制造任务,明年的总段制造要超过百万吨。”

  会议室内,顿时冷场了。

  荣尚国的豪言壮语,也只有这个要求的三分之一。

  当然,江南造船厂的总产能,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但刚刚建立的总段工厂,和刚刚得到的总段造船法,又如何生产这么多的船舶总段?

  更令荣尚国无法理解的是,市场是否有这么高的需求?

  他再也忍不住,问道:“订单从哪里来?哪里有这么多的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