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职场小说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了不起的事

  一秒记住,本站为您提供热门小说免费阅读。

  假如说,大华实业的船只交工,尚在中船众的预料中的话,那作为船东的新加坡海洋运输公司,却是完全没有考虑过这种事。

  没有一名新加坡海洋运输公司的员工,曾经想过,如果乙方只用了6个月不到的时间交工,那会怎么样。

  谁会想这样的事?

  因此,当大华实业的公函递到第一艘船的船东,新加坡海洋公司的办公室里的时候,对方还以为是在开玩笑。

  9个月交工就够呛了,6个月生产一条灵巧型货轮?

  虽然是很紧张的合约,终究属于正常的合约,哪个船厂会用破世界记录的方式,来建造这样一艘船?那得要多少倍的工人和设备?大华船厂难道不过了?

  负责此项目的项目经理见到公函,登时就怒了,气势汹汹的打电话到上”海,用兴师问罪的口吻大喊:“你们开什么玩笑,我们要的是万吨轮船,不是儿童玩具……”

  接电话的大华集团市场与销售部的员工,不卑不亢的微笑道:“没有错,你们所需要的万吨的货轮,已经按照合同要求提前天完成,请派人验收。这是正式的通知。”

  “开什么玩笑……”同样的句子,船舶经理的非标准粤语已经变成了怀疑:“这才200天,怎么就完成了?”

  “大华实业采取了最新技术,保质保量的提前完成了制造工作……”这边顺势宣传了两句。

  合同期很短的船有一个好处,他们不限制船厂采用什么技术,即使是全新技术,只要能满足质量和安全要求,那就允许使用,而无需向船东另行报备。那些船期动辄两三年的船只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某些船东的要求会具体到船舱内的布置和材料。

  在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船舶经理狐疑的结束了通话,进而安排人手准备接船。

  出于对新船的不信任,船舶经理足足派遣了60名工程师,赶赴上”海进行全面的检查。他本人则带了律师,并准备了两套文件。

  一套是大华实业违反合同,勒令修改的文件。一套是大华实业遵守合同,正常收船的文件——但船舶经理李嘉文先生,真的没有把它当回事。

  200天做出的船,肯定会有问题吧。

  怀着这样的念头,李嘉文才会带上十倍于正常状况的工程师。而他们所携带的仪器,如探伤仪等等,也超过了正常的检查设备的需要,明显带有不信任的成分。

  苏城听说了报告,云淡风轻的默许了他们的行为。

  6个月就做好的巨轮,要想赢得信任,也只能接受更苛刻的审查。对此,大华重工是有心理准备的。

  检查通过,这就是最好的宣传,也会减少后续艘船的检查。实际上,为了保证检查通过,大华集团早就做了一轮自检。在主要几个项目上,全都有不错的结果。

  李嘉文也不客气,得到苏城的同意,立刻上船检查,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来。

  新加坡海洋运输公司的工程师,有华人,有欧洲人,也有拉丁美洲人,全都夜以继日的检查船只。

  因为收船的时间是有限制的,而李嘉文却不想漏掉一寸钢板。

  万吨的灵便型货轮,长6米,宽25米,意味着一层的面积就有50平方米,6层甲板虽然大小不一,但加上各个舱室的内部面积,“不漏掉一寸钢板”其实是做不到的。

  就是以抽检的方式,也累的60名工程师直不起腰来。

  然而,真正让李嘉文难以接受的是,货轮是检查合格,而且优良率超过了普通船舶。

  “开什么玩笑!”李嘉文再说这个话的时候,跟前的工程师都是类似的表情。

  他们已经准备承认,200天确实能够造出一艘灵便型货轮了。

  然而,这艘灵便型货轮的质量,却远远超过了他们预期。

  巨型总段造船法比分段造船法的一项优势所在,就是总段的建造能够比分段更精细,需要焊接的地方更少。虽然难度增加了,但船只的强度和质量也增加了。

  如果只是普通的检查,也许还不能发现其中的异同。偏偏李嘉文采取了非常规的检查。

  于是,巨型总段造船法生产出来的船舶的各项指标,便变的突出起来。

  李嘉文不愿相信,又去了两趟大华的船厂,回来后,就变的沉默寡言了。、

  这是一名工程师,见到革命性变革的时候的自然情绪。

  他曾经所熟悉的,他曾经所学习过的,他曾经所擅长的东西,不期然间,就发生了改变。

  日后,作为船舶项目经理,他又要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艘新船呢?

  而且,大华的船只,也有些太骇人听闻了。

  老板到的报告,会不会直接摔自己脸上?

  李嘉文的思绪乱糟糟的,眼睛无神的望着桌面上的资料箱。

  “要不,报告就按照常规的来写好了。”李嘉文的副手善解人意的说道:“就按格式报上去,别的多一句都不说。”

  “那怎么解释60名工程师和2个夜晚的加班?咱们只进行了常规检查,竟然派遣这么多人出差,难道是来旅游了?”李嘉文问道。

  副手小心的道:“提前天做完就够吓人了,再把那些指标写上去,怎么想怎么不可能。”

  “我们的工作,就是照实报告。”李嘉文似乎想明白了,舒展开眉头,道:“大华确实完成了船只的建造,而且建造出的船只质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要求。”

  “那样的话,岂不是说大华实业用200天时间造出了一条别人用一年时间也不一定能造好的船?而且各方面的质量水平达到了军舰的标准?”他说的标准,并不是装甲厚度等方面,纯粹是工业上的指标值。

  由于是大华的第一艘船,又有总段造船法分担压力,在工厂过甚的要求下,这条船的各项指标确实超过了普通的民运船舶。

  李嘉文无奈道:“事实就是这么回事,大华的船厂你也了,以他们的进度,你觉得能否在200天内,完成一艘船。”

  副手憋红了脸,迟疑道:“样子……是……能的。”

  “所以,我们不报告,其他船厂的经理,总会报告的。”李嘉文的心情有点奇怪。作为一名船舶工程师,他期望见到200天完成一艘船的奇迹,但身为船舶项目经理,他又直觉上觉得,200天造船是一种假象。

  在沉闷的空气中,李嘉文完成了自己的报告,然后叫来副手,让他带着文件回新加坡,并道:“我留下接收船只,做最后一次实地检查。叫公司的人马过来吧。”

  副手怪怪的道:“您亲自接收船只?没必要吧。”

  “我想大华的船,下水以后的表现,会不会有问题。要是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其他船东订的船。”李嘉文的语气怅然若失。

  这时候,他万分后悔怎么没有早点派人来跟踪检查大华的造船过程。当时只觉得出差的成本高,工程师的意愿差,又是万吨的货轮,就没有特别派人出来。

  谁想到,竟然会遇到这种公司。

  不管怎么说,只要大华实业交付的船只没有问题,那就行了。

  提前几个月交船,还能让公司多赚两个月的运输费。

  李嘉文心底安慰自己。

  抬起头来,副手扭扭捏捏的没有走。

  “怎么了?”李嘉文奇道

  “其实,我也想留下。”副手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他前面的话,可是想说大华是违规的。

  李嘉文失笑,转念一想,这也是一次见证历史的时刻,道:“那就留下吧,问问其他人,谁想留下就留下。”

  副手兴冲冲的出去了,李嘉文坐到写字台上,慢吞吞的开始写报

  新加坡海洋公司的工程师们完成全部检查项目的第二天。

  大华船业的平台上,彩旗招展。

  苏振国再次抵达本埠,亲临现场。他和苏东元的目标毕竟不同,作为苏家目前的掌门人,他是希望确保三代成长的。就其来,若是能将苏城拉回到苏家,那苏家未来50年的利益可期。而苏东元若是不能再进一步,最多只能保障苏家0年。有了这样的考虑,无论苏东元一家人的想法如何,苏振国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的。

  苏振国的到来,使得本埠的官员全数到场,再加上向来支持大华的发改委丁志鹏,挂职在外交部的刘明浩等人,现场的阵容已极其豪华。

  中船的老总孙道孚和副部级的荣尚国等人到场,也只能敬陪末座。

  大华的供应商倒是欢欣鼓舞,不管是排在外面的,还是有幸在主席台出现的供应商,都会将目光放在一群又一群的高官身上。

  同样是官员,发改委、计委等超实权部门的中央高官的价值,在商人眼里是霸王一般的存在。

  相比之下,非属地的地方官以及不相干的部门领导,就不怎么落入他们的法眼了。

  苏城也尽可能的多安排几名大华的供应商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有个混脸熟的机会。

  能上台的,自然是感激备至。

  在张超的供应链整合策略下面,大华供应商对大华的依赖度是与日俱增,一荣俱荣的概念也愈发深入。

  特别是经过了前段时间的信任危机以后,留下的供应商与大华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并不是说他们只有大华一个客户,只是大华在他们的经营占比中日益提高。

  一家工厂,即使每年有亿元的销售额,但只要大华的订单超过成,利润超过成,那这名供应商就几乎无法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了。因为厂房、设备,以及工人的人工等投入是固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甚至是专门为大华实业所设计的。如果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不仅无法回收这些成本,而且要承受持续的成本压力。

  他们总不能拆了厂房,卖了设备,辞掉多余的工人……即使狠下心来这样做,短短的空档期,也有可能让脆弱的工厂破产。

  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并非是直接供应大华实业的。他们的主要订单,也许来自大华实业的供应商的供应商。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们更像是大华实业的一个外部工厂。

  事实上,一些自主创业的大华人,往往都会选择这样的角色开始自己的拼搏生涯。

  比起大华自己的工厂,这样的供应商的稳定性要略差一些,但在产能和质量方面,并不会有所逊色。一些为自己而工作的创业者,所能迸发出的热情,足以令普通工人羞愧。

  苏城对供应商的支持,从仪式的位置就能出来。

  然而,除了一些大型国企的领导对自己和民企老板的位置相同而有所不满以外,并没有人真的去关注这些。

  大家的眼睛,都盯着面前那艘平凡乌黑的散装货轮。

  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的调子中,船只缓缓滑入水中。

  十几名工人站在船尾,面对下方的欢呼,激动的挥手。

  他们是选出来的优秀工人代表虽然是很老派的称呼了,但在荣誉感的获取上,现代和过去并没有什么差别。

  来自新加坡的李嘉文等人,或热忱,或振奋,或激动,或狂热或崇拜的望着轻触水面的新船。

  他们的身侧就是荣尚国等中船领导。

  有黄有白又有黑的外籍工程师的目光,落在荣尚国的眼里,五味陈杂。

  通过这些人的眼神,中船人仿佛才恍然醒悟到6个月造出万吨的新轮,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奇迹落在了身边,总是容易被人所忽视,总是容易被人作是理所应当。

  然而奇迹终归是奇迹。

  它的独一无二,它超越时代的特性终归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船业人士来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漂亮的一艘船,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

  “一定要抓住机会,拿到这项技术。”荣尚国捏紧拳头,仿佛在下定决心。

  “啪”

  “啪啪”。

  照相机快门的声音,清脆而流利。

  荣尚国向后了一眼,发现是个穿着打扮很时髦的年轻记者。

  没等他回过神来,对方先小跑过来,一个深鞠躬,喊道:“您好,我是日本的记者菊池重,能采访您吗?”

  外国记者!

  用的是中文。还挺熟练的。

  荣尚国知道,这是日本有名的左派媒体,在政治上比较亲近中韩,前段时间,还得到过中国政府的某个奖项。

  没想到这就见着了。

  9年的中国人,还没有拒绝媒体的意识,何况,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本身就让国人充满好感。荣尚国整了一下西装,就笑问:“你要采访什么?”

  “您对大华实业用6个月的时间,以创记录的方式,造出了万吨的轮船的事情,有什么感想?”菊池重问的中规中矩,他毕竟是外国记者,不是特别在意中国的行政级别。

  荣尚国听着“感想”一词,脑袋里也转悠了起来。

  不知怎的,他突然想起了另一艘船。

  “东风”号远洋船!

  东风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于960年4月5日。

  荣尚国永远记得那一天。

  那一天的欢欣鼓舞,那一天的载歌载舞,那一天的浓烈甜蜜。

  那一天,是江南造船厂最荣耀的日子。

  那一天,荣尚国20岁,还是设计科里的小年轻。

  因为有一个中专学历,刚刚进厂的荣尚国,就有资格参与船只的设计和生产。从5年到60年,荣尚国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但心中的痛快,是无与伦比的。

  当年的中国,面对高精尖的远洋货轮,设备、技术都有所欠缺,就连造大船用的场地都没有。

  00多项技术革新,就是00多道关卡,一道一道的闯过去,不知熬白了多少头发,熬花了多少只眼睛。

  压力、痛苦、怀疑、愤怒、畏怯……

  各种心思交织在一起,缠的每个人都焦躁不安。

  一切的一切,在4月5日那一天,释放了出去。

  荣尚国至今还记得,自己想要飞身扑在东风号上,永远都不下来的依恋。

  就像是眼前这些工人吧。

  荣尚国突然意识到,大华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两项革命性的技术,不管有多简单,要将它们用于实践,都会遇到无数的问题。

  哪怕是叠一艘纸船,也有好多的讲究,何况是建造一艘万吨巨轮。

  当年的江南造船厂,头顶着国家科学技术发展no年规划重点项目,借用举国之力,调动全系统的财力和人力,用了两年时间,方才打破了中国船业的记录,完成了千吨船到万吨船的跨越。

  大华实业,一家私企,就凭着自己数年的积累,竟然完成了中国船企不敢想象的技术革新……

  “他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荣尚国不禁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菊池重将这句话,认真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读了一遍,觉得很有气势,高兴的道:“我可以原话刊登吗?请问您的职位和名字是……”

  荣尚国的秘书,见他没有反对,代为回答道:“这位是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荣尚国先生。”

  “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哦,太好了!”菊池重一下子乐了。